主页 > 资讯 > 食品要闻 >

食品行业:小厂搞创新,大厂搞抄袭?

2024-06-15 20:15 来源:纳食 编辑:龙 吟

  最近,食饮圈“被指抄袭”的事件似乎有点多。

  前有某品牌推出的“好运拿捏”挂件,被众多网友指出涉嫌抄袭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于去年推出的“拿捏·毛绒玩具”,被甘肃省博物馆方公开要求其立即停止涉嫌侵权的行为虽说该产品是否抄袭目前尚未定论,不过目前在多个外卖平台APP上,“好运拿捏”毛绒挂件已搜索不到。

  后有三元某款常温牛奶被指抄袭海河牛奶,包装上该产品与海河“花色奶”在奶牛元素、包装色彩、构图上的相似性都让消费者怀疑其有模仿之嫌。尤其是终端店竟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将这两款产品摆在一起售卖,让不少消费者因为包装的相似性而混淆,导致误购,更引发了大众对于三元牛奶包装“抄袭”的吐槽。

  抄袭or致敬

  从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发现,抄袭和借鉴,又或者说是致敬,在食饮行业中,有时真的很难界定。

  即便是强如那些行业巨头,也免不了被发现抄袭的痕迹。

  比如康师傅。去年11月,康师傅推出的一款“老母鸡汤面”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口味,都与白象食品在2018年推出的“汤好喝”系列高度相似。虽然白象并未对康师傅的新品发表评论,但在其官方推文中,白象还是提及自身相关产品的上市日期是2018年,并称“无惧模仿”。

  康师傅事件并不止这一桩。

  2008年,统一推出高端面“汤达人”并在市场上收获不错的反响后,康师傅见此状况,便在2015年推出“汤大师”。

  2010年,康师傅跟随统一的大单品“老坛酸菜面”推出同款产品,当汪涵端着统一“老坛酸菜面”喊出“有人模仿我的脸,还有人模仿我的面”经典广告词之时,康师傅酸菜面沿用统一老坛酸菜面的紫色包装,设计也如出一辙,因此一度被贴上“山寨”标签。

  2014年,统一推出“满汉大餐”抢占高端煮面市场,康师傅则在2018年以“速达面馆”切入高端品类。

  由于一直陷入“抄袭”风波,因此也有不少消费者调侃称:原来最适合躺着赚钱的职位就是去康师傅当设计师。

  有相关专业律师表示,相比于专利、商标相关侵权行为,类似上述包装商战的侵权在实际认定中会比较复杂,不止要考虑到该设计是哪一方使用在先,还要考虑到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情况等综合判断。

  由于侵权认定难度较大,因此各大品牌间互相模仿对方,在快消品行业也是一项顽疾。

  被抄袭的

  不止是大品牌

  或许在不少人的固有认知中,一般都是小品牌抄袭大品牌,或者说大品牌先打出成功的模板,小品牌随后紧跟脚步进行复刻。

  但其实,小企业在研发出自己的创新产品成为“行业首款”之后,被大企业“盯上”进行模仿、复制,这种事屡见不鲜。

  比如,2020年,新小莓嚼绊酸奶开创中国常温谷物嚼绊酸奶品类的时候,当时它只是一个行业初生牛犊者,不管是从企业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方面都谈不上有多大的优势,但却凭借着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与市场唯一的身份在常温酸奶赛道引起强烈反响。

  而后,随着嚼绊酸奶品类创新的成果被市场验证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跟风入局,一时间,货架上的同类产品比比皆是。如今,蒙牛、良品铺子、纯甄等各大头部品牌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搅拌酸奶产品。

  如果说这些品牌对于搅拌酸奶产品是一种同行间“借鉴”“致敬”的话,那再举个例子,新锐咖啡品牌三顿半对自己原创设计“数字小杯子”速溶咖啡的维权成功,就可以说是一起明晃晃的“反抄袭”案例了。

  在三顿半2022年的一起起诉维权事件中,据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七彩之谜”等相关小杯子速溶咖啡因擅自使用与三顿半小杯子速溶咖啡相近似的外观,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173万元、停止生产和销售侵权产品等。

  据了解,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三顿半作为资源有限的创业企业,足足经历了20个月的准备期和诉讼期,2020年正式立项的时候,三顿半也才成立5年。

  与雀巢、星巴克等咖啡行业巨头相比,当时三顿半确实算不上能搅弄市场风云或者扛起半边天的大品牌,但正是这样一个在资源及金钱上都不占优势的新锐品牌,却选择花费时间、精力、金钱、资源等坚持诉讼维权。可以理解到的是,这背后其实是品牌对自己倾注的心力和原创权益的保护。

  而且,如果这些和三顿半外观相似但风味口感欠佳的仿冒产品进入了市场,这势必也会对消费者造成混淆,继而影响三顿半自身的口碑及销售。

  除这些之外,从各地涌现出的“密雪冰城”,再到“茶颜观色”使用与“茶颜悦色”相似的装潢标识被判构成不正当竞争,这些都是因抄袭而构成侵犯知识产权或不正当竞争的案例。

  创新瓶颈下的行业思考

  其实,一直以来,食饮行业关于原创产权的纠纷并不少见,但因为维权费时费力,导致原创者怠于维权。同时,也有一些品牌认为只要存在几处设计上的不同就可以规避侵权,因此导致行业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将其它品牌已有的创新拿来为自己所用,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让企业难以找到新的创新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追求短期利益,选择了一条看似容易的道路,继而规避了企业埋头钻研的成本。

  虽说模仿并非全然无益,有时候,跟随者也能通过巧妙地调整,超越前人。但纵观整个行业不难发现,与其说是在模仿中超越,更多品牌似乎更倾向于沉溺这种单纯的拿来主义,因此我们看到,食饮行业同质化肉眼可见的加速了,产品越来越像,好像选谁都一样。

  但要知道,“抄袭”绝对不是目的,超越才是关键。

  然而事实却是,“抄袭”的品牌很多,但真正做到超越标杆的并不多。这其中不但有着对企业自身的学习与再创新的能力要求,更多的是基于学习、模仿与再创新之上高效执行力。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鼓励品牌“抄袭”,真正的创新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希望,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传统品牌还是新锐品牌,都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真正的创新,而不是仅仅成为既有成果的跟随者。

  尤其是在如今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当下,食饮企业需要思考如何突破创新瓶颈,推动行业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不仅是一场品牌间的竞争,更是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相关阅读

食品要闻

热点专题

赵一鸣、吖嘀吖嘀迅速扩张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食品行业:小厂搞创新,大厂搞抄袭?

突发!茶颜悦色遭多家明星资本“退股”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