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资讯 > 食品舆情 >

带头压低行业标准,蒙牛被“洋牛奶”反噬了

2024-04-08 18:11 来源:帅真商业视界 编辑:青柠

  上周,蒙牛换帅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乳制品行业,执掌帅印长达8年的卢敏放突然下台。

  虽然,第二天卢敏放面带笑容出现在了业绩会上,与继任者高飞亲密握手,希望营造出一种和谐、平静的交班氛围,但股价不会骗人,当天蒙牛的股价下跌了6%,说明市场并不看好这次换帅。

  左:高飞  右:卢敏放 图片来源:蒙牛乳业公众号

  据分析,卢敏放的倒台,与蒙牛低迷的业绩有关。2017年,他承诺在3年内把蒙牛的营收提升至千亿水平,但如今7年过去了,蒙牛仍未突破千亿,与第一名伊利的差距还拉大了。

  不过,蒙牛销售低迷与卢敏放本人的关系不大。

  在总裁任上,卢几乎做了一切能降本提效的措施。

  比如,削弱高管的权力,放权给各事业部;降低高管的工资,给中低层发更多的奖金;裁减了30%的冗员,提升了运营效率;推进数字化转型,生产流程全部联网……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卢敏放是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个人能力没话说。但蒙牛的销售怎么就上不去呢?

  关键的原因还是一个我们谈了十几年却没有结果的问题:国产乳制品的标准过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二是每毫升细菌数量。前者越高越好,后者越低越好。

  我国标准规定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2.8克,每毫升细菌数量不得高于200万个,而欧美国家的标准是不得低于3.1克和不得高于50万个。

  两者一对比,导致家庭条件好的老百姓更爱买进口奶,尤其是澳洲、新西兰的牛奶。不少人是能喝进口奶,就不买国产奶。

  一些国产品牌也会在包装上注明“澳洲生乳”的标识,伪装成洋牌子销售。

  在蒙牛销售额增长乏力之时,来自新西兰的某牛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高峰时年增长超40%,洋品牌霸占了国内乳业的半壁江山。

  老百姓很想支持国产奶,两次建议提高标准,结果却不了了之。原因正是以蒙牛为首的企业带头反对!

  第一次是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急需一部强制性的乳制品标准来规范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第二次是2020年,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国产牛奶没奶味”,引起的共鸣。

  2010年,在讨论制定具有强制性的生乳标准时,农牧业专家提议参考欧美标准。

  开会讨论后,大家都觉得不错,达成了一致意见,便写了份报告,交给上级评定。上级也充分肯定了专家们的建议。

  大家以为十拿九稳了。就在此时,事情发生了180度大反转。

  公布的标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指标全调低了!变成了2.8克、200万个细菌。

  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为什么会被推翻?”

  后来,据说是以蒙牛为首的大企业反对高标准,他们的理由同样让人无法拒绝。

  他们指出,中国奶牛产的奶能达到欧美标准的仅有40%,贸然实行高标准,剩下60%的奶牛怎么办?为了保护他们养的奶牛,消费者只有捏着鼻子喝低品质的牛奶。

  十年过后的2020年,正是卢敏放承诺蒙牛营收要破千亿的那年,蒙牛又因牛奶标准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留学生在社交媒体爆料:自己在澳洲留学,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到中午都不饿。回国早上喝一杯牛奶,十点就饿了。是不是蛋白质的含量不够?

  推文发出后立刻得到了无数网友的认同,大家扒出了10年前,蒙牛干预标准制定的“黑历史”,发起了声讨,蒙牛的品牌形象遭遇重创。

  据网友调查,早在十几年前,蒙牛就有生产高品质牛奶的能力。

  因为,他们生产的牛奶中有一部分要出口到欧美,但他们还是不愿为国内生产高品质的牛奶。其中有什么隐情,我们就不好猜测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既然蒙牛可以糊弄老百姓,那么老百姓也有权不买他们。

  参考资料:

  《蒙牛高层地震》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低”,为何十年不更新?》财经杂志

  《中国牛奶标准为何全世界最差》第一财经

  《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差》人民日报

相关阅读

食品要闻

热点专题

双汇全球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双汇辉煌40年庆典

长沙一幼儿园使用的猪肉被检出农药成分

黄渤代言的正新鸡排怎么不“香”了?

曝光台